沙沙兰美术馆 |
文/吴亚鸿
那一天,与黄美和谢有成,三人相约在博雅。
我们谈生活,谈艺术。后来,在品着茶的我们,谈到与生活最密切的陶艺。
说陶,不免要谈谈泥土。
泥土,依附在大地上,在人们脚底下,看似平凡。但,在懂她的人手里,泥土就有了新生命。
泥土,在陶艺家的手中,巧思一动,化为神奇。
从石器时代至今,泥土,从泥变成器皿,变成砖瓦,变成陶瓷,变成艺术。
泥土,从平凡的材质,经过陶家巧手,窑火热情,惊艳出炉,陶瓷诞生,化身为典雅的艺术品。
泥土走到陶艺,因为有艺术工作者的热诚与坚持。
艺术需要人们的经营,艺术之花才能绽放。要办一场艺术活动不简单,更何况是国际活动。
我常常觉得,艺术家们,往往有一股傻劲,在有限的资源底下,也勇于拥有无限的理想。而这种胆识,正是促成许多艺事的动力。
艺术家黄美就是一位典型的例子,他在雪州沙沙兰小小的渔村,成立了一个艺术协会,取名为“傻傻然艺术协会”。黄美抱着一股傻劲和坚持的信念推广艺术。他的热诚,感染了当地的村民、商家、县政府和州政府的官员。后来,在YB欧阳捍华议员的鼎力支持之下,于2017年11月圆梦,国内第一所渔村美术馆诞生了!
在这之前,从2008年开始,先后于2011、2014及2017年,共举办了4次大型国际活动——“沙沙兰国际艺术节”,每一次都吸引媒体的关注和报导,赢来无数的掌声。虽然耗资庞大,但他坚持不断,设法寻求支援,每一次都办得轰轰烈烈。
今年,艺术家黄美再冲刺,与陶艺家谢有成携手,将于11月呈现一项国际陶艺工作营,在风光明媚的沙沙兰渔村登场。届时邀约来自澳洲、比利时、中国、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越南及马来西亚9个国家的15位陶艺家的作品参与其盛。参与的艺术家是Ang Chee Yong(新加坡),松本治幸 (日本),胡孝鹏(中国),HUU NHUNG, VU(越南),Kang Kyung Hun、Kim Jong Pil 及Kim Ju Hyun(韩国),Marianne van Tienen (比利时),Merrie Tomkins(澳洲),Sayumporn Kasornsuwan及Venich Suwanmoli(泰国),陈伟炎、叶寿梅、谢有成及Rahim Bin Bujang (马来西亚)。
这项为期2周的陶艺工作营暨作品展览,就在沙沙兰美术馆举行。
陶艺家谢有成指出,陶艺在马来西亚已有250年的历史,但目前未有陶艺协会的成立,希望借此活动集合陶艺爱好者。
从事陶艺工作40载,拥有30年教学经验的他,认为教育很重要,学院或大学,应该培养有审美意识和创作热诚的陶艺家,而不只是流于“生产”毕业生。
谢有成笑说,虽然有些人接触陶艺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不认真。甚至有者认为作陶很辛苦,不想学。可对他来说“陶艺”推广是一项使命,强调认识陶土艺术,取得美感生活体验,享受过程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说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陶艺,即是静悄悄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从杯子,茶壶,碗碟,地砖屋瓦,脸盆浴缸,工业配备,陶艺是如此环抱生活,如此贴近百姓。
这回“国际陶艺工作营”,陶艺家们胸中热情的火,让泥土化成永恒的美。希望全国上下,不论远近,喜爱陶瓷的朋友,欢迎踏上这陶艺之旅,体验一窯的热情,带走一抔的美。
《沙沙兰国际陶艺工作营》
日期:22.11至5.12.2019
时间:每日9,30am-6.00pm
地点:雪兰莪州沙沙兰美术馆
联络电话:黄美012-2579057
凝固的时间,永恒的艺术。——《月亮,11点钟》 新加坡 Ang Chee Yong 作品 |
云想衣裳花想容,陶有风情最宜人。 ——马来西亚 谢有成作品 |
容器有容乃大,容物、容情、容理。 ——日本 Haruyuki Matsumoto作品 |
陶艺家的巧思与创意,赋予泥土新的生命 ——《橙与蓝》越南 Huu Nhung Vu作品 |
指间的痕迹,生活中的情趣。——《痕》 韩国 Kang Kyung Hun作品 |
民非水火不生活,一碗一餐,一生一世。 ——韩国 Kim Jong Pil作品 |
先民从土壤中得到文明,丰富了生活美学。 ——《富裕》 韩国 Kim Ju Hyun作品 |
泥土,种出生命,种出希望。 ——《金种子》 泰国 Sayumporn Kasornsuwan作品 |
陶土,遇水柔软,遇火坚硬;刚柔并济,两仪大美。 ——马来西亚 陈伟炎作品 |
一方泥土,万里风情;陶情千年,以物载道。 ——中国 胡孝鹏作品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