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4, 2007

好老师

荀子儒效篇:“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可见老师在一个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是何等重要。一位好老师就好像一盏明灯,为学子指引一条明确的道路,通往美好理想的所在。  

日前出席一项儿童美术师训毕业典礼,与诸位毕业生分享如何成为好的美术老师。我认为,要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必须要具备有‘三心’和‘两意’。是哪三心哪两意呢?‘三心’指的是信心、爱心和良心,‘两意’则是意向要清晰和意志要坚强。在这五项条件中,尤其良心最为重要。

历史上著名的木匠鲁班,一生中收过很多学生,培育不少出色的学徒。

在鲁班晚年的时候,身边的最后一个学生也很出色,老师对他特别器重。可是,人往高出爬是常人的心态,这位学生也不例外。他不但离开老师,而且还在老师隔壁开了一间店,近在咫尺,想与老师一较高低。

一天半夜,这名学生听到一阵敲门声,心头一惊,以为老师上门兴师问罪。后来仔细一听,声音原来是隔壁传来的,这才放下心头大石。他推开窗户,看见老师那边有人正在工作。从声音与动作来判断,此人手脚灵活,体力充沛,那绝对不是年迈的老师,也不可能是个新学徒。

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学生出门去探个究竟。哗,怎么有个会干活的木人呢?他心想:“假如我也有个木人帮我工作,那生活就轻松写意了,哈哈!”他赶回家去,漏夜制好一个木人,可是它不能操作。

第二天,他登门求见老师,说明来意。

鲁班:“好呀,让我来教你。”

学生:“我已经做了,但是木人不会动。”

鲁班:“你有没有量它的头有多大?”

学生:“有呀,老师”

鲁班:“你有没有量量它的手?”

学生:“有的。”

鲁班:“脚呢?”

学生:“也有呀!”

鲁班:“那你有没有量心?”

学生:“老师,我没有量心。”

鲁班:“没有良心你怎么做人?”

丧失良心,连基本做人的条件都没有,如何去当老师呢?

这里和大家共勉,只要良心一片,爱心满满,信心十足,意志坚强,知识丰富,成为好老师的条件就具备了。 

Sunday, June 10, 2007

还是原来的好

61日清晨,看到《南洋商报》报头四个书法大字,好像见到久违老友的出现,心情激动脱口而出:“这才像样嘛!”

阅读《南洋商报》,算来该有30多年了,对它有一份浓浓的情谊 。我看商报书法报头,不只是报馆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地反映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而这个象征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特有的艺术遗产。

曾经看过一位学者的研究报告,他说,中华文明生命力的真正优势,首要因素在于汉字的保留。在古时代,每当战争一结束,胜利者总是严令废除被占领地的文字,因为文字包含着历史、隐藏着尊严、意味着沟通,甚至于预示着复辟。复辟的意思指失位的帝王复行得位。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汉字始终未曾废除。汉字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一笔一划、从小写到大的毛笔字,是它使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它不仅是表意的工具,还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晋朝王羲之书法论分析:“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划,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王羲之把文字拆散开来作纯粹形象美的欣赏,使书法正式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书法的地位往往高于任何一种艺术,因为书法是更自由的线,是彻底解放的面,不但如此,它还蕴含诗的激情、画的美感、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

中文书法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产物,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美。不要再把书法仅仅看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在文字领域里,它是全人类唯一的奇迹。

如今看《南洋商报》报头用回已故潘受老先生笔下的四个大字,我想说: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尊严。

Sunday, June 3, 2007

也许再也找不回来

一位美术导师设立画班,由于人缘好,加上教学认真,因此在短期内,学生人数已近百名,算是上了轨道,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有一天,他与我分享成果的喜悦,也说出自己心中的隐忧。由于家族的庞大生意与自己的美术事业在经济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家人都认为‘现实’比较重要,‘理想’以后才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拉锯,他感觉很无奈。

看到他的处境,让我想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两个兄弟,住在一座80层公寓的顶楼。有一天,两人回家时,看到公寓停电的通告。他们只好提着沉重的背包,爬着上去。到了20楼,哥哥说:“弟弟,扛着这么重的东西上楼太辛苦了,我看先将东西寄放这儿,走上去就不这么累。”

放下以后,走起来的确轻松多了。来到4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互相埋怨。哥哥说:“你为何不在出门之前看看通告?”弟弟说:“我忘了看,你怎么不提醒我呢?”就这样,一人一句,两人一路吵到60楼。在这个时候,他们都精疲力尽,终于不再争吵,继续走完剩下的20层。

兄弟俩好不容易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到了第80楼。

两人站在家门口,突然异口同声地喊道:“天呀!刚才我们把大门的钥匙留在20楼。”

这则寓言,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空间。

如果将它比喻为人生的80个年头,最初的少年十五二十时,心中怀着许多的抱负,有许多的理想和梦想,勇往直前地登上高楼。过了20岁,现实生活的体验让我们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负担。自己还要奋发,先把理想放下,等到有一天名成利就,再回来把理想捡起也不迟。

把包袱放下,感觉似乎轻松自在多了。三、四十岁之后,在充满名利的社会大染缸里,争斗越来越激烈,内心焦虑也越来越多,不论得失难免都会有抱怨。

人到60岁,步入耳顺之年,一切都想得开、看得淡了,觉得夕阳无限好,应该好好地珍惜,这时候不再有所埋怨,不再有所指责,只想掌握夕阳的余晖。

最后,来到80,在夕阳余晖中怅然发现,一生之中最宝贵的东西放在20岁的背包里,也许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