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5, 2007

去看看蚂蚁

《蚁之旅》吴亚鸿 Journey of Ants , Goh Ah Ang




  • 吴亚鸿 / Goh Ah Ang


  在课室里,桌面有一只小蚁踽踽独行。


  一位小男生见了,立刻用食指一按,小蚁一命呜呼。

  男生得意地说;“你看,我一指就要了它的命。蚂蚁真没用。”


  另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说曾看见一只小蚂蚁从窗口高处掉下,到了地面还能若无其事地继续爬来爬去,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试想,如果以蚂蚁的体积和窗口比例的高度,让一个人摔下的话,一定会粉身碎骨。同样大小比例的指头去按捏一个人,结果也是一样的。可见人的生命比蚂蚁脆弱多了。


  蚂蚁生命力非常顽强,从洪荒恐龙时代至今,已有一亿多万年了。庞然大物的恐龙早已化石,但体积微小的蚂蚁依然存在。蚂蚁在大地上世代相传了这么久,想必有它们生存的大智慧。


  最近,有位学生送来一本“Christian As Ants。”。我看了,很喜欢其中的几句话:


——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豫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豫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     
——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
——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 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欠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


  圣经《箴言》第六章第六至十一节,教导基督徒要像蚂蚁一样。


  我觉得,不只基督徒,所有人都应该向蚂蚁学习。从蚂蚁身上,我们看到团队的力量,也见证了共享的美德。这是自夸为万物之灵的人们,因贪婪及自私而无法体现的品德。很多时候,人不如蚁,我们没有它们那么顽强的生命力,也没有它们生存的大智慧。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看看蚂蚁的生活,学习蚂蚁的精神。


  写到这里,看到一只小蚂蚁爬在书桌的稿纸上,不知它在那里爬了多久,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才上来的。


  蚂蚁,如此的微小,却如此不可思议。

Sunday, March 18, 2007

画出彩虹

妇女节《画出彩虹》书画展已是十周年了,为何这项活动持续不断地办了这么多年?

在农业时代,男性因为体壮力大,都是下田耕种,做些粗重的工作。女的天生体质纤弱,但心细手巧,留在家中纺纱织布,因此形成男耕女织的社会架构。所以,历代以来,女性们为我们社会留下不少的人文艺术产物,她们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以艺术文化活动来表扬和歌颂她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此,我们冀望透过美感教育的活动来滋润枯燥的生活,同时引导人们走向有教育素质的人文社会。

一个有文化素质的社会,就能造就美好的下一代。如果一位母亲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懂得品味美感,孩子在她的熏陶与影响之下,必有文雅的气质。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优秀的母亲教养出优秀的孩子,优秀的人民建构富强的国家。可见母亲的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何等重要。

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在这里分别提提东方和西方的两位伟大的母亲。

第一位是孟母。《三字经》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年幼家贫,住在墓场附近,常在墓地玩耍,学人筑埋坟墓、嚎哭祭拜。孟母觉得那不是居住的好地方,后来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却学屠夫杀猪,沿街叫卖。孟母看了,担心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于是,再三慎重选择,最后搬到一所学校附近。孟子模仿学生读书朗诗,孟母倍感欣慰,即送孩子入学。过了一段时间,孟子的学习热忱降温,孟母心痛不已,将纺织机上的纱线剪断,她告诫孩子,求学无恒就像断纱一样,一无所成。孟子获得启示,从此发奋图强,游学列国,成为一代哲人。

另一位是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母亲。爱迪生小时候,好奇心强,常爱发问。譬如:“为什么青草烧不起来,干草却烧得起来?”。老师不给答案,他就自己试验,结果把父亲的草库烧掉。他还问老师:“苹果为何是红而不是黑的?”老师觉得他是一个低能的问题学生,不愿再教他。爱迪生的母亲唯有亲自教导,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的爱迪生,后来却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家。在他的回忆录中述:“妈妈造就了我,她深信我的能力,让我看到生存的目标,我不能让她失望。”爱迪生一生中共有一千多件发明,包括自动电报机、留声机、电灯、电影等。

如果没有孟母,就没有《孟子》的存在。

如果没有母亲,也没有爱迪生的发明。

所以,亲爱的妈妈们,您们的双手,可以推动摇篮,亦可画出彩虹。

Sunday, March 11, 2007

先生,你先来

  出席了一个晚宴。

  同桌的,有几个相识,几个才初次见面。

  菜肴出来了,大家都很绅士,都是‘你先来’的一个手势,才开始进餐。

  吃着吃着,同桌的一位先生说了个故事:

  有个老人,在宴会散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家。

  儿子见状,不解地问:

  “老爸,怎么啦?”

  “真气死我了!儿子啊,你来评评理。”

  “发生什么事?”

  “隔壁的老李,抢了我的一块鸡肉。”

  “老爸出手怎么没快一点?”

  “哼,我当时筷子上正夹着一块肉嘛!”

  “老爸怎么不放进嘴里,筷子就可以再夹一块啦!”

  “我也知道,但我嘴里已有一块啦。”

  “老爸您赶快吞下去嘛。”

  “不行,我喉咙里还有一块没吞下的。”

  “老爸,您….

听得全桌的人都笑了。

其中一人说:“那老人没风度,生气的应该是老李才对。”说话的人,坐在我对面,彬彬有礼,语调斯文,整晚吃得很少,话也不多。说风度,他最有。

  宴会通常有个‘特质’, 那就是出席者姗姗来迟,入席后高谈阔论;离席时匆匆忙忙,开车时更是争先恐后。不但如此,一场宴会往往花上两、三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才散宴。坐在宴会里,不禁惋惜时间的流逝与浪费。因此,我很少参加宴会。如果有的话,都会选择早到迟走,或是早到早退。

  话说回来,那天我是搭朋友的顺风车赴宴,散会了,只好跟着别人,挤在人群中,排着队走。

  百座的宴会,来的车辆该有好几百部。车龙缓缓前进,我们的车子,好不容易排到出口,正要出去,突然从左边驶出一辆大房车,硬要插队离去。看他来势汹汹,我们的车只好让步。在他扬尘而去之前,还比了个不屑的手势。

  哎呀,那不是刚才坐在我对面的先生吗?先生‘你先来’的风度哪里去了?

  坐在宴会上和坐在车厢里,态度截然不同。

  一张餐桌,一部车子,都可见人性百态。

Sunday, March 4, 2007

元宵的沉思

  宋朝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得非常优美,词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首有关元宵夜的诗词,花灯似海、灯火辉煌、人潮鼎沸的良辰美景当前,作者描写一个人,孤寂又落寞地寻找意中人。苦苦追寻,蓦然回首,发现伊人就站在灯火幽暗的地方,欢欣与喜出望外的心情可想而知。

说到‘蓦然回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这么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认为,几凡成就事业或学问者,都要经过以上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夜吹起阵阵西风,树叶纷飞零落;独自登上高楼,眺望那远处通往天涯的道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思念伊人,为爱所苦,原本合身的衣带变得松了,尽管如此,还是觉得为伊消瘦和憔悴是值得的。

第三个境界则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找万寻,忽然回头,那人就在寂静、灯火暗淡的地方。

元宵一过,农历新年也算告一段落,过去十五天的喜庆、热闹、喧哗已恢复某些程度的平静。

平静是好事,它让一颗心静下来,让思想沉淀。一个人静了下来,在孤寂中,不随波逐流的定力和勇气也比较坚定。

也许,寂寞是伟大的开始。不论求学问、做创作、创事业,在梦想达到之前,承受一切的孤独、寂寞和辛酸,付出的勇气、努力和代价是成功的前奏。

不论在元宵或任何时节,辉煌灿烂以外的灯火阑珊处,往往有我们追寻的理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