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7, 2011

谁打破碗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九)


  
《禅》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在一个深山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他的两位弟子。长幼两位弟子为了得到师父的认可,经常暗中较量谁才是师父心目中最喜爱的弟子。两位弟子的一举一动,老和尚心里明白,却不直接说破,而是善用每一次的因缘,来启悟他们明白佛法平等的道理。

  有一次,师徒三人用完午斋,轮到年幼的弟子洗碗,小弟子为大家收拾碗筷时,一不小心把师父吃饭的碗打破了。年长的弟子看到了,不但没有上前帮忙,反而转身到师父的禅房里,高声向师父告状:「师父!师弟刚才把您吃饭的碗打破了。」

  老和尚正在闭目养神,并没有马上响应,过了一会才缓缓地说:「你讲的我明白了。我相信,像你这么聪明的人,永远不会把别人的饭碗打破。」




  年长的师兄看到师父对年幼的师弟一点责备的意思都没有,就再问:「假如是弟子打破碗,您会如何责备呢?」

  老和尚说:「我年老了,那有力量责备你呢?你就自己责备自己吧!」

  年长的弟子听出老和尚话里的意思,顿时为自己愚痴的心态感到惭愧,立刻向师父忏悔说:「师父!弟子知道错了,感谢师父的慈悲开示。」

  在家庭里,常见兄弟阋墙;在佛门里,同道争功,互较长短,也是人之常情。其实,父母不是袒爱年幼的弟妹,只因为弟妹尚年幼,所以既为兄长,就要有雅量包容别人的过失,协助别人的成长,消除嫉妒心,消除胜负观念,这是师长、父母的希望哦!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一与十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八)
  

《一与十》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唐朝的龙潭崇信禅师是湖南人氏,未出家之前,他在天皇道悟禅师的寺院旁,摆了一个卖饼的摊子,勉强餬口维生。天皇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让他在寺中的一间小屋居住。龙潭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天皇道悟禅师。天皇道悟禅师收下饼之后,每次总叫侍者还给崇信一个。

  有一天,龙潭崇信忍不住向天皇道悟禅师表示不满:「饼是我诚心送您的,可是您却每天还我一个,是看不起我吗?」

  天皇道悟禅师耐心地解释说:「你能每天送我十个,为什么我不能每天还你一个?」

  龙潭崇信很不服气地反驳:「我能送你十个,那里还需要您还我一个?」

  天皇道悟禅师哈哈笑说:「一个你嫌少吗?十个我都没有嫌多。」

  龙潭崇信听后,似有所悟,请求道悟禅师为他剃度,让他出家。

  天皇道悟禅师说:「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万,诸法皆从一而生。」

  崇信则回应:「「一生万法,万法皆一!」

  这一段公案,完全表现了自他一体,能所不二的禅心。天皇道悟禅师的房子,给龙潭崇信禅师去住,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道悟禅师收下崇信的烧饼以后,又再还一个给崇信,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

  当然,那时天皇道悟禅师的苦心,不是一个卖饼的俗人所能了解的,但在禅师的点化下,终于触动崇信的慧心,觉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无不二,原来宇宙万有,千差万别,皆一禅心也。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萝卜的根须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七)
  
《萝卜的根须》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诸岳奕堂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有名的僧人,年轻时曾经在曹洞宗香积寺的风外本高和尚门下担任典座,为寺里的大众打理饮食,受到风外和尚的印可。

  在他担任典座期间,有一天傍晚,由于已经逼近药石的用餐时间,奕堂禅师怕延误大众吃饭,就拿着一把锋利的刀,独自到菜园采收了一些青菜回来,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煮出一大锅的菜汤,没想到,无意中留了一段蚯蚓在菜汤里。

  丛林里的饮食一向简单,平常大家都是有什么吃什么,并没有人察觉到今天的菜肴有什么异样。就如在夏季的时候,菜叶上的小虫甚至都飘浮在汤水中,那许多禅僧,眼睛看也不看,就囫囵吞枣地下肚,三餐只当是喂饱臭皮囊而已。

  住持风外和尚等大众吃过饭,鱼贯出了斋堂之后,便将奕堂找来跟前,从自己的钵里夹出一条蚯蚓,问他:「这是什么?」

  奕堂禅师一看,心想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虽然如此,他还是神情自若地说:「谢谢大和尚,这是胡萝卜的根须。」

  说完就把它接过来,一口吃到肚子里去。

  风外和尚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说:「啊!那就好。」

  经过这次事件,风外和尚很欣赏奕堂的机智承担,遇事稳若泰山,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有谓:「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水里有许多的微生动物,但是我们喝水并不表示杀生,因为只是喝水而已,心里并没有杀意。像医生为病人打针,一针下去,一定也会杀死许多细菌,但医生并没想杀生只是为了救人;甚至于高僧坐化之后,以很多的木柴荼毘,木柴里的昆虫都被火烧死了,但是大家没有想到要杀生,只想为高僧坐化致意。所以,杀业难免,但只要没有杀心,杀业就难成了。

  奕堂禅师担任典座,宁可自己吃下蚯蚓,表示无事,也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像这种不生事端的承担,不也是禅心吗?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1

海女的蓑衣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六)
  

《海女的蓑衣》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无德禅师驻锡的大明寺就在海边,住在附近的村民几乎都是从事海里采珍珠的工作。村里有一位喜爱禅法的信士,经常前来和无德禅师讨论佛法。

  有一天,这位信士又到寺里拜访老禅师,问他说:「人怎么样才能防患不犯过失呢?」

  无德禅师举头一看,刚好看到一位海女穿着蓑衣从寺前经过。无德禅师便指着这位海女对信徒说:「你看到这位海女吗?」

  信徒回答说:「当然。」

  无德禅师再问他:「她到海里做什么呢?」

  信徒说:「她到海里采珍珠啊 !」

  无德禅师说:「她既然要到海水里,为什么还要穿蓑衣呢?

  信徒理直气壮地说:「她为了防水啊!怕雨水淋湿了身体呀!」

  无德禅师反问信徒:「既然要到海里,还要怕什么水呢?」

  这位信徒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无德禅师哈哈一笑说:「防微杜渐哦!」

  一块布若染上了一点墨汁,我们会想办法把它洗干净,可是一块抹布若完全肮脏了,我们就不管它了。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了一点小的过失,要及时防备,才能纠正,才能恢复清净;不然等到变成了一块脏污不堪的抹布,那就好比陷身泥淖里,难以自拔,只有由它去了。

  海女穿着蓑衣走在陆地上,是为了防备雨水点滴的淋湿;然而一旦下到海里,也就顾不得那么许多了。所以,一个人在平常的时候,就要注意小过不犯,不然,就像陷身到过失的大海里,也就忘记自己的染污了。





Monday, November 7, 2011

真正的病人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五)



《禅》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盘珪永琢禅师,出生于1622年,1693年圆寂,是日本丘库县人。他最初学习儒教,17岁出家,云游于各地参学,26岁得到牧翁祖牛禅师的法要,成为临济宗的传人。之后或开创禅门道场,或修复禅寺,门下弟子有四百多人。

  盘珪禅师平日欢喜对诸侯百姓开示禅法,强调人人都有禅心佛性,禅不是形式上的坐禅而已,它不生不灭,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称为「不生禅」。

  盘珪禅师担任住持时,领众焚修,为人平等慈悲;给予十岁正在成长的小沙弥特别加一餐晚餐,五十岁的僧人免除劳役,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独居僧房。如果有人生病了,不管是门下弟子或外来参学的僧人,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在延寿堂受到照护,由盘珪禅师的弟子雪庭担任照护的工作。由于寺里人多事繁,有人不胜劳动,便借故住到延寿堂休息。

  甲僧向雪庭抗议:「有些人其实是懒鬼,假装生病逃避工作。」

  乙僧说:「这样子的人,侵损常住,必须把他赶出去。」

  丙僧说:「懒鬼才是真正的病人。」

  一时流言四起,纷纷向雪庭禅师投诉。

  雪庭禅师说:「我是奉师父之命来照顾他们的,不能随意赶人。」

  丁僧说:「那你是奉命照顾讨厌修行的病人吗?」

  雪庭禅师一时无语,只有求助于住持盘珪禅师。

  盘珪禅师闻言,淡淡地说:「身体不好是病,懒惰是病,讨厌修行是病,看轻人是病。无论如何,要怎样不病才是要紧。」

  大众闻言,各自惭愧反省,从此精进行持,道风大振。

  在基督教《旧约圣经》里有一则故事,有一个女人行为出轨,和男人有染;按照律法,必须要用石头将她打死。耶稣说,你们谁是清净的人?清净的人才可以打他。大家听了都心生惭愧,默然离开。

  现在我们要替盘珪禅师问那许多喧哗的大众:谁没有病?只要每一个人自我健全,自然都不药而愈了。





Sunday, November 6, 2011

茶饭禅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四)
  
《禅》 吴亚鸿 水墨画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唐朝的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的最初数年里,每天只是打柴挑水、炊爨作羹,除了工作以外,没有得到天皇禅师一句半语的开示法要。

  有一天,他向师父叩头礼拜,说:「师父!自从成为您的弟子以来,已经好多年了,可是始终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

  天皇禅师听了立刻就说:「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痴,不知您传授我什么修道心要?」龙潭禅师不禁讶异地问。

  天皇禅师回答:「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龙潭禅师听了,顿然开悟。

  龙潭崇信禅师并不是给天皇禅师这么一说就开悟了,假如没有多年的端茶、煮饭、打柴、挑水,没有具足那许多因缘,是不足以成熟到能领悟禅法。我们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就可以了解到禅就是生活。

  在禅寺里面,寺僧不但要做很多粗重的工作,甚至于庭园里的如茵绿草,都是禅者每天亲手将草上枯黄的尖端,一点一点地摘除掉,现今虽然有机器可以锄草,但机器不能锄掉心里的烦恼,心里的烦恼必须要用心去锄,这是心的修持。如何使心由凡转圣?必须要从心的忍耐、心的慈悲、心的净化做起。生活工作中处处蕴藏着禅机,日常生活里就有禅道。







Thursday, November 3, 2011

新妇骑驴公婆牵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三)
  
《独坐无尊卑,从来无一法与人》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首山省念禅师,莱州(今山东)人,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济宗禅僧。幼年时在南禅寺出家学道,参礼过诸方大德,常行头陀行,又因他以诵持《法华经》为修行功课,而有「念法华」的称号。后来得到风穴延沼禅师之印可,从此声名远播,后移住汝州首山(今河南境内),弘扬禅法。

  有一次,一位学僧向省念禅师请法,说 :「请问老师,什么是佛法?」

  省念禅师看了他一眼,简短地回答他:「新妇骑驴公婆牵。」

  新妇,指的是刚嫁去夫家的媳妇。媳妇骑着驴子,却让自己的婆婆来为她牵绳,这在古代的中国是颠倒伦理,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

  学僧不能意会,于是再问:「学人不懂,请和尚开示。」

  省念禅师说:「你做过媳妇吗?」

  学僧说:「没有。」

  省念禅师再问:「你做过公婆吗?」

  学僧再回答:「没有。」

  省念禅师就说:「难怪你不懂。」

  学僧诚实地说:「学人确实不懂,请禅师浅白开示。」

  于是省念禅师说:「独坐无尊卑,从来无一法与人。」

  学僧似有所懂,但不敢再问。

  省念禅师说:「你去参吧!」

  凡事都要有经验,自己经历过、自己体验过,才能明白。中国的社会,公婆、媳妇,始终有微妙的关系一直纠缠着,所以才有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也有媳妇的道理。

  媳妇骑驴坐在驴背上,公婆在前面牵,媳妇有媳妇的心情,公婆有公婆的心情,这就是旧社会不能和谐的原因。假如你能用佛法、能用平等心,明白都是一乘法,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省念禅师才坦白说:「独坐无尊卑,从来无一法与人。」

  独坐,个人就没有对待,假如有媳妇、有公婆之分,就有了尊卑。能将尊卑合一,把人际间的鸿沟泯除,那么什么是佛法,就可以参出一点眉目了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去除烦恼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二)
  

《烦恼如乌云》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有一个信徒想要找自己的心,可是他的心并不听话,都在六尘里出入而找不到,因此感到很烦恼,烦恼覆盖了他的真心。

  有一天,他到寺院找无德禅师,问说:「禅师,请问怎样去除烦恼、安住真心呢?」

  无德禅师对他说:「烦恼如乌云,你把乌云去除了,青天不就出现了吗 ?」

  信徒烦恼地说:「我那能去除乌云呢?您可以去除给我看吗?」

  无德禅师说:「好比家里脏乱,你打扫干净不就可以了吗?」

  信徒说:「我家里的庭院那么大,那能打扫得干净呢?」

  无德禅师就领了信徒到棒球场边,指着寺院旁正在打棒球的小朋友说:「你看,这许多小朋友正在打棒球,你看得懂吗?」

  信徒疑惑地说:「棒球规矩我很熟悉,这和烦恼的去除有什么关系吗?」

  无德禅师说:「你有看过界外全垒打吗?」

  信徒回答:「有啊!他们常常把球打进寺中的庭园,可是不知道球落在杂草堆的那一个地方,所以找不到。」

  无德禅师说:「跟我来。」

  然后,禅师找了寺里的僧众一同到庭园里,花了一、二个小时,把庭园里的杂草都割除,过去小朋友丢失的几十颗棒球终于一一出现了。

  无德禅师说:「杂草去除了,真心不就如棒球一般出现了吗?」

  信徒恍然大悟说:「我懂了!」

  人虽然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往往没有勇气修正缺点,只是任凭贪瞋愚痴的烦恼覆盖住真心。想要找真心,先要把贪瞋烦恼去除,贪瞋烦恼不去除,真心怎么会出现呢?所以,无德禅师只有不辞辛苦地为信徒做了现场说法。

  信徒有所悟,还算聪明,有的人执迷不悟,至死方休,那真是可惜哦!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参!生活处处有禅机

普门139期《生活禅话》系列之(一)
  

《禅》 吴亚鸿 水墨
     


◎星云大师/著
◎吴亚鸿/图

  佛教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典籍浩繁,无论是经、律、论藏,或是各高僧、学者的著作,洋洋洒洒,累积成了人类的智库宝藏。

  在这许多著作之中,汉传佛教历代禅师所留下来的禅门公案,短小精简,风趣幽默,却又包含了佛法的要义在内,在大经大论之余,犹如一道醒人脾胃的风味小菜,千百年来广受佛教徒,甚至是一般民众的喜爱。

  追溯根源,其实「公案」的本义是指公文案牍,或官府文件,具有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权威性。而禅宗自唐宋以来形成一种风气,非常重视前代宗师典范言行的教化启迪意义,这种被记录下来的高僧大德言行,由于具有如政府公案那样的权威性,同时又作为后学参禅的重要资料,启发思想,定夺宗门是非,达到开悟定慧,所以禅家亦把它称做公案。  

  而说到「禅」,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著作《禅话》这么说:「禅是一种教育,最能改变人的气质;禅是找到我们自己、证悟到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最好的方法。人间的禅者,悟道不冀望别人,能找到自己,当下即是。」

  把以上两者结合起来,所谓禅门公案,不啻于现代的生活哲学小品,只是,这当中有佛法的智慧、禅师的机智,让人在莞尔之余,对于禅宗的心法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本期的〈特别企划〉,《普门》精选了16则贴近生活的禅门公案,并由星云大师为读者解析公案中所蕴含的智慧,16则公案,即是16道的禅门风光,也是佛教徒在修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