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画画与当画家


  • 吴亚鸿/Goh Ah Ang



《我本人·自画像·风景》
Self-Portrait (Portrait-Landscape)
Henri Rousseau 1890



  有一个人问我:“如果向您学画,要学多久才能当画家?”

  我微笑说:“绘画技巧可以学得,但艺术创作是教不来的。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人可以当老师的,它是自发自动的,是孤独的。想当画家,就得靠自己。”

  说到学画画、当画家,让我想起不久前在报章读到张耐冬老师的访谈,他说:“对于现代年轻人把画画和当画家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艺术这条路是漫长而艰苦的,年轻人真的要在艺术这条路上闯,至少要有4年的严谨学习,然后再加上4年的创作,前后8年的时间,仅是在为当画家的起点铺路,凡事都急不来。”

  张老师的这一段金玉良言,是值得所有学画的人去反省和深思的。

  不论是学习或创作,对我而言,都应该重视和享受其过程。

  有一个乡下青年,听人说‘玉’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石头,因此,对玉充满响往。可是,要分辨玉与石头,需要学习,要鉴定玉的好坏,更需要时间观察和磨练。

  于是青年长途跋涉,去到遥远的地方,向一位玉石专家拜师。专家看青年天资聪明,态度诚恳,就收他为徒。

  老师对他说:“学玉不是一年半载的事。首先要懂得中国历史。”

  每天上课前,老师都会递给青年一块玉,叫他边听讲,边摩搓把玩。

  一年后,老师说:“学玉的人,懂得历史还不够,你也必须懂得中国地理,才能知道玉和地质的关系”。像以往一样,每天青年手中一块玉,一边听课,一边把玩。

  地理课也讲足一年。青年开始不耐烦,他问老师:“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学玉呢?”

  老师答:“耐心点儿!接下来要讲中国文化。一个不懂文化的人是不可能懂玉的!”

  中国文化开课时,老师依旧交给青年一块玉,让他去抚摸感觉。

  如此又过了一年,青年更不耐烦了,他不时问老师:“老师,我是来学玉的,为什么您讲了三年课,都没讲到玉呢?”

  “别急!今天我们来讲中国艺术。不懂艺术的人谈什么玉呢?”老师说完,照样递给他一块玉。

  青年接过了玉,叫了起来:“老师,今天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笑道:“现在你可以开始学玉了!”

  学玉如此,学画、学佛、学医、……….等等,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样的。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麻雀未必是害鸟

  • 吴亚鸿/Goh Ah Ang

一帘幽梦 (麻雀系列) 1986  吴亚鸿


  相信很多人在孩提时,就有读过这样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吃的每一碗饭,数以千计的饭粒,都是农民辛劳的成果。那一片片从绿油油转为金光闪闪的稻田,更是他们的血汗。

  上周,读到适耕庄稻田遭到雀群光顾的新闻,成千上万的麻雀飞进稻田,吸吮未成熟的谷粒里的谷浆充饥。这种现象引起农民的担忧,唯恐收成不好,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稻农出招,在傍晚时分,到田间高声呼喊或燃放鞭炮,企图吓走这些不速之客,不让它们有歇脚的机会,以防雀灾的发生。

  麻雀主要以谷物为食,而且食量很大,一只麻雀一天可以吃掉相等于它体重三分一的谷粮。就以适耕庄的近况来说,这成千上万的雀儿所造成的威胁是不可思议的。

  麻雀因此成了稻农的公敌,一旦出现,人人喊打。

  曾经,在1958年,麻雀在中国被列为四害之一,是12年内要彻底消灭的对象。所谓四害,指的是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


  当时,中国政府规定,在指定的日期和时间内,全民出动参与灭雀行动,包括掏窝、枪打、敲锣、打鼓或放鞭炮,对麻雀赶尽杀绝。惊慌失措的雀群,不停地飞,没有藏身之处,没有落脚之地,结果,麻雀纷纷坠地,或被打死或累死了。据说在那场浩劫中,全国共消灭了2亿只麻雀。依情况看来,大家很快就可摆脱麻雀的困扰。

  可是,在灭雀的第2年,各地园林田间,突然百虫丛生,带来一场前所未见的虫害。尤其是田间的蝗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比起麻雀还要严重数十倍。因此,人们不再追赶麻雀了,幸存的雀儿得以偷生,继续在田间活着。

  其实,麻雀除了谷食之外,它们在喂饲幼儿时,都是以虫食为主。幼鸟无法消化稻谷,虫类成了它们理想的食物。因此,麻雀在田园里是害虫的天敌。它们啄食害虫带来的价值远超于对农作物的破坏。

  麻雀是我们很熟悉的鸟类。华人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我想说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麻雀。看来,‘有稻田的地方就有麻雀’这话也绝对没错。农民、麻雀和害虫,似乎是维持着一种密切的生态关系。适当与有智慧地维持这种自然生态是必要的。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属于全民的教育


雪州华校教师公会、雪州皇城艺术家协会主办、星洲日报协办的
《第28届雪州中小学学生户外写生比赛》得奖作品
小低组特优奖 游添民(八打灵育才华小)



初中组特优奖 蔡佩真(巴生 Sri Acmar 中学)

                  
  • 吴亚鸿 / Goh Ah Ang



  月前,出席第28届雪州中小学学生户外写生比赛颁奖礼。

  画家陈东和我一起欣赏展出的得奖作品时,他说;“这些画作是学生的心血,好好框裱与展示出来,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久违的龙甫豹老师也说:“我的孩子在求学时期也学过画。多年的美术教育,对孩子后来的发展,不论是求知识、处事或生活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

  他们的说法,我非常赞同。

  众所皆知,美术教育能够开发一个人的眼、手、脑和心的功能。例如画画时需要细心观看,这是观察能力的提升。所谓熟能生巧,只要加以勤练,多数人都能拥有一双巧手。在绘画创作时,三思而后行的缜密思考过程,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进而培养一颗柔软细腻的心,懂得如何欣赏一切事物的美。

  学习美术有这么多好处,可惜的就是,还有很多人认为,有兴趣或有潜能的人才去学画画,美术对想从事绘画事业的人来说才具有意义。我倒觉得,美术教育就是‘生活美学’, 而且是属于全民的教育。

  为何这么说呢?试想,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与美无关?我想,不论是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美术都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美术教育,通过美感教育的熏陶,我们可以转化个人情感,由内在到外在,由发现到内省,由内省到开悟。如此一来我们才能从艺术中去发现,去分享这份真正的快乐。如果所有‘美’都能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才会比较有感觉,比较具体,不会空洞乏味。
 




              
马来西亚国家画廊
The National Art Gallery of Malaysia


  美术教育是提升生活素质的知识。假如人人都有审美能力的话,我们的生活素质与周遭环境也更美好。如果全民都有审美意识,人们普遍的生活品味提高,社会素质提升,国家艺术文化的形象就能建立起来。





Friday, November 9, 2007

台湾《第38 届世界儿童画展》巴生博雅艺术中心获奖简报





巴生博雅艺术中心在参加由台湾国立艺术教育馆、台湾国立民主纪念馆、中华民国儿童美术教育学会和中华民国造形艺术教育学会所主办的台湾《第38 届世界儿童画展》中,成绩标青,共荣获1面金牌、1面铜牌和12个佳作奖。

今年的画展,共有来自世界47个国家的195个单位的参与,其中的61个单位是来自马来西亚。巴生博雅艺术中心为我国夺得1面金牌、1面铜牌和12个佳作奖。

获得金牌奖的学生是张琦惠,就读巴生兰花园华小,今年10岁,得奖作品题名‘渔村生活’,描绘宁静祥和的渔村景色。评审委员台湾美术教育家姜添旺评语为:‘有趣的渔村排列,加上调和的色彩,是这一幅作品的特色之一,人物的描绘,变化作,真有趣。’

铜牌奖得主是郑素莲,画题是‘我们都爱您,马来西亚’。评审万荣瑞的评语是:“看:那些挥动着国旗的人们,那动态、那表情,可真是画得唯妙唯肖。那观察的细腻、表现的技法,真是棒极了!”

金牌奖张琦惠的‘渔村生活’和铜牌奖郑素莲的‘我们都爱您,马来西亚’两幅作品,皆入编台湾第38届世界儿童画展专辑中。

除此,博雅的12名佳作奖得奖者是陈子元、郑欣瑜、陈伟鹏、蔡千毅、薛馨睿、黄咏馨、黄雪盈、陈勇豪、杨柔昉、李慧君、叶顺延、叶宝龄。他们皆获得佳作奖状。

  为了表扬学生们的优异表现,博雅将于近期举办一项得奖学生优秀作品展暨颁奖仪式。

金牌奖
张琦惠
〈渔村生活〉


铜牌奖
郑素莲
〈我们都爱您,马来西亚。〉


佳作奖
陈子元
〈高楼下放烟花〉


佳作奖
郑欣瑜
〈郊游〉


佳作奖
陈伟鹏
〈游乐园〉


佳作奖
蔡千毅
〈树上王国〉


佳作奖
薛馨睿
〈归鸦〉


佳作奖
黄咏馨
〈牛群〉


佳作奖
黄雪盈
〈梦〉


佳作奖
陈勇豪
〈赏灯会〉

佳作奖
杨柔昉
〈收割椰花酒〉


佳作奖
李慧君
〈绘制峇迪〉


佳作奖
叶顺延
〈五月一日的渔村〉

佳作奖
叶宝龄
〈端午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