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9, 2007

教育如种植

现在这个时代,谈到子女教育,不论是学术或技能的,一切都讲究速成,所采取的是严管勤教的教学品质管制方法,认为教学就是要提供更多激励、补习和磨练,孩子才会努力用功,才能有好成绩。其实,因材施教,以自然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有一次,一位家长问起,为何孩子学了整半年,似乎没什么进展。我说:“您的孩子目前已经很有自信,能够自动自发地画画了。不像最初那样,战战兢兢,拿着画笔,望着老师,不敢下笔。”

家长说:“那有什么用?他还是画得不像样!”接着又说:“我要老师教他画得成熟一些。”

我回答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不能采取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发展,培养情感,沃壮孩子们的情绪智商是很重要的。美术教学并非只是形式化的技术训练,而是培养孩子有好奇心,提供他们思考的乐趣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家长说:“这样说还有必要学吗?”

我说:“一位老师就好像是园林中的园丁,孩子们就好比一株株幼苗。要使园林中的植物茁壮成长,园丁的责任就非常重大了。幼苗需要悉心照料,不可有所疏忽。适时的灌溉、施肥、松土和修剪是必要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灌溉指的是爱的灌溉,施肥是赞美和鼓励,松土即给予自由自在的空间,修剪则是不使孩子‘节外生枝’,远离不良的习性。”

家长说:“我很爱孩子,也有给他自由呀!”

“种植除了灌溉、施肥、松土和修剪之外,还有一点是认清植物的本质。如果栽种的是一盆荷花,我们必要让它在水中成长。假如种的是胡姬,一两块煤炭,加上少许的水分就可以了。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说。

以养胡姬的方法种荷花,抑或是灌溉荷花的方式来栽种胡姬,结果都是失败的。

教育孩子也和种植一样。

Sunday, July 22, 2007

燕子的呢喃

  • 吴亚鸿/Goh Ah Ang

水墨画班的学员画燕子,其中一位画了一间旧屋,窗口播出呢喃之声,引来了无数的燕子。题材很有新意。

说到燕子,尤其是家燕,是一种奇特的飞禽。它们飞得很高,离人们很远,却爱把窝巢筑得很低,很靠近人们。

曾经在一座旧庙看到一群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的呢喃声和僧人的早课晨颂相呼应,犹如美妙的梵音。

可惜,没有多少人会去欣赏,觉得它们是听觉和环境的污染。

但说到“燕窝”,却是非常受欢迎的食品。燕窝有采自于悬崖壁上的天然‘洞燕’,或是筑于室内的人工‘屠燕’等。

  不论是什么燕窝,都是燕子所分泌出一种胶质唾液,和着纤细的海藻、身上的绒羽和柔软的植物纤维等做成的巢穴。燕子在产卵之前开始筑窝。第一次筑巢,因待产期体态丰满,喉部胶状物较多,所筑之巢比较肥大,质地纯洁,品质最佳。

采燕窝的人总会把握时机,燕窝一筑好就采走。燕子再次做巢,因产期较近,时间迫促,它们只好衔来羽毛、小草等杂物,与喉部胶状物混同一起再次筑窝,因此窝比较粗糙,杂质较多,营养成分也较差。虽然如此,第二个窝也一样被采走。

眼见产卵迫在眉睫,燕子不得不第三次筑巢。可是,这时候唾液已用尽,只好咳血筑窝,因此,燕窝含有血丝,色泽鲜红,无知的人称之‘血燕窝’,以为那是珍品。

第四个窝,因为血丝太多,采燕人也为了往后还要采集,就把它留下来,待乳燕飞离巢穴后,再来采集。有些燕子,在造第四个窝时,咳血而死,未了筑巢的心愿。

燕窝是珍贵的佳肴,又是名贵药材,《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燕窝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劳疾之圣药。”

在品尝美味燕窝时,我们也许感受不到母燕造窝时的呕心沥血,或许也听不到燕子的悲戚呢喃。

在画中,飞翔的燕子,让人联想到悬崖壁上或是屋檐底下的呢喃,都是有血有泪的。

Sunday, July 15, 2007

挥一挥手

《欢迎!欢迎》 林杰丰 7 岁


  • 吴亚鸿 / Goh Ah Ang


  一次,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遇上红灯,车子停了下来。前面的一辆大房车,后座有一位小孩,转身望着我,活泼可爱地向我招手微笑,我也笑着向他挥手招呼。

  正当小孩开心地笑着时,突然,旁边的一个大人,快速地将小孩抱了,硬把孩子的身子转过去。只见小孩拼命地挣脱,似乎还哭得很厉害。

  这个场面,说出了时下父母是多么害怕陌生人来接近自己的孩子。也许是看多了、听多了,我们不敢随便相信陌生人。成人的警惕之心,建筑了孩子的防人之墙,同时也塑造了人性冷漠的一面。

  但,我还是深信,友爱与热诚是不会过时的。

  以前,有一个农村孩子,家住轨道旁。他很喜欢在隆隆车声中,向火车上的乘客欢呼挥手,欢迎他们经过该村,可惜乘客们都没留意到他。他开始怀疑自己站的位置和挥手的动作。

  这一回,孩子站在更高的地方,当火车经过时,使劲地呼唤和摆动双手:“喂!你们好!我在这儿!欢迎你们!”,回应的却是闭目养神和漠然的乘客。

  孩子小小的心灵感觉非常难过,从此闷闷不乐。久而久之,竟然闷出病来。孩子的父亲是个贫穷的农民,但爱子心切,决定花钱到城里去求医问药。

  到了城里,找了许多医生,都没有答案。回程中,下榻一间小旅馆。农夫为了孩子的病,唉声叹气,吵醒了同室的旅客。农夫不好意思,就将孩子的病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旅客听了,竟然呵呵一笑,又继续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农夫起身欲向旅客道歉,旅客已不见人影。农夫带着沮丧的心情离开。

  回到家时,见到兴奋万分的太太,农夫莫名其妙。妻子说:“孩子的病已全好了!”

  农夫更不解。太太说:“今早,第一班火车经过时,有一个乘客,将半个身子伸出窗口,拼命地向孩子挥手。孩子高兴极了,还追了火车一程,才兴奋地跑回家,病就全好了。”

  农夫恍然大悟,前一晚听了孩子的病情后就呼呼睡去的陌生旅客,其实并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悄悄地完成做人的义务。他没有给农夫任何慰问,或去给小孩太多劝导,只是在火车经过的瞬间,代表所有乘客热诚地挥手示意,充分体现人性与爱的一面,给一个家庭带来温馨。

  随时挥一挥手,给人一点友爱、一点热诚、一点协助,是我们冷漠的社会迫切需要的。




Thursday, July 12, 2007

来看一场布袋戏


  • 吴亚鸿 / Goh Ah Ang

收到巴生中华总商会传来台湾布袋戏演出的邀请函,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却没办法赴约,心里有一点遗憾。在此希望能够出席观赏的人士,莫错失良机。

四十多年前,每逢神诞或庆典,就有机会看到布袋戏。我们在台下,看着台上的艺人,一面以熟练手法操纵戏偶,表演各种细腻的动作,一面还要模仿各种人物声调,一会儿女声,一会儿男声,有时急有时慢,有时还穿插一些幽默滑稽的动作,惹得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有时却是悲戚感人的语言,让观众无不伤怀落泪。戏台虽小,却道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善恶美丑。

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其特点是“穿红戴绿是神仙,有膀有腿要人牵,有口不会说出话,只有借人来传言”。戏的精神,在于戏偶操纵者。可以说从导演、演出、对白、配音、武术指导等都是他一人,真可谓‘一手包办’。

约二十年前,布袋戏一度在台湾非常盛行。黄俊雄的布袋戏,通过电视播放,令许多小朋友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甚至有小学生在考试答题时,说戏中人物史艳文是自己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人物。

由此可见,布袋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采用现代的内容,透过戏剧来引导与启发孩子,是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现在这类戏剧已逐渐没落,年轻的一代或许也不懂什么是布袋戏了。在我印象中,已有二十多年没有见到布袋戏的演出了。事隔这么多年,提起布袋戏,印象还是很深刻

我小时候,坐在台下,觉得戏偶的人很伟大。他要谁哭谁就哭,要谁笑谁就笑,要谁活谁就活,要谁倒谁就倒,感觉人生好像很简单,一个人可以主宰很多东西。布袋戏在我们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一点点的......

长大后,才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可以主宰的。唯一不变的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这次,闻名国际的台湾新兴阁掌中剧团布袋戏团,应巴生中华总商会、马来西亚留台联总以及巴生福建会馆的邀请,到巴生演出。

118日,星期三晚上8点,布袋戏与您有约,请到巴生福建会馆,看一场掌中人生。

Sunday, July 1, 2007

怎样的孩子不会变坏

日前,巴生兴华中小学庆祝60周年校庆,我出席主讲‘与青少年谈美’的课题。在讲座会过后,马季勋老师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吴老师,对于‘学画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我说:“美术教育固然能够培养孩子们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描绘力、缜密的思考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对‘学画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句话,我却不敢苟同。因为它含有浓厚的商业意味。” 

很多年前,台湾市面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口号:‘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学琴似乎可以培养气质,又可以抬高身份,而且,每天要练琴,孩子好像没有什么时间去学坏。因此,许多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去学琴,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或电子风琴等等。因此,‘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成了强而有力的广告标语。

后来,跟风的说法还很多,这包括了‘学画的孩子不会变坏’、‘学舞蹈的孩子一定灵巧’、‘学音乐的孩子有气质’、‘有读书的孩子一定乖’等等。教育与学习的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学习的动机与方式,往往影响学习的效应。

一阵子,美國发生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校園暴力事件。在一所大学内,因为一個生命的陷落,拖累与摧毁许多無辜的生命。这起事件,让人不禁要思考,现世纪倡明的教育制度,究竟教导出什么样的新一代。

一个孩子会不会变坏,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或学了些什么。知识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的心理卫生。先天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家庭关系、道德观念都深深影响着一个人。

我们常说,‘三岁定八十’,我觉得也许比三岁还早。婴儿自出生后,许多行为与习惯逐渐形成,正确的教育对婴幼儿将来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很重要。在幼儿时期,已逐渐形成人格的雏形。

到了三岁或学龄期以后,人格的可塑性逐渐减少,但仍处在不断的变更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教育。

之后,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身心面临着许多转折,因而有许多心理卫生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因此,在这个阶段,给予关心和爱更为重要。

  话说回来,要塑造不坏的孩子,问题不在于学些什么,我想,不坏的环境和不坏的榜样其实更是关键。好环境、好榜样、爱与关怀,将塑造出好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