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8, 2008

历史的镜子——《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



  • 吴亚鸿/Goh Ah Ang


《槟城码头区》 蔡天定 1958


《渔村》 锺正山 1961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见我们祖先的过去,让已逝的时代重现眼前。它仿佛能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从前,触摸那过去的岁月。

  对于我国,有关马来半岛的历史记载,可追溯至原始时代。考古学家曾在马来半岛,发现古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并在一些石洞里发掘中、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骸骨和遗物,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等等。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史前人类,早有他们的艺术。在1959年,经一位英国陆军中尉R.L罗琳斯的发现,我国霹雳州怡保淡汶的石壁绘画才得以重见天日,让人们对本地史前人类的绘画艺术有更清晰的了解。

  对于艺术工作者和考究绘画历史的人而言,一部完整的美术史记是很有价值的。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迄今还没有一本纯粹记载国内华裔美术的史记。要将几千年来画坛的发展、美术活动、美术教育、画家个体写成详实的史略,是一份艰辛的工作。


《自画像》 杨曼生 1941


  第一本有关华裔美术论文集
  欢欣地看到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锺瑜博士的论文《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略》编印成书。这本《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是大马华人画坛几个年代的缩影,记载了自20世纪初以来各时期华裔美术发展,也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华裔美术的论文集。

  《马来西亚美术史》作者说:“基于国内华人美术史研究的欠缺,我毅然写了这本书。能取得初步的成果,特别要感谢所有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师长、朋友和同事们,对于外子和我挚爱的父母,更是感激不尽。”

  80年代中期,锺瑜博士留学台湾时,深深体会到其父锺正山院长为了突破各种不利华人的美术发展的困境而奔走于国内外,后来他又发现本地华人画家的史料是如此的贫乏,再加上自己身为华裔子弟的一种使命感,她毅然负笈中国,并从更深入和专业的角度来探讨本地华裔美术史。

  当初,锺瑜博士在搜罗博士论文的资料时,足迹踏遍中国各大城小邑,曾到厦门集美学村、彭浪屿、福州等地寻找南洋美专创办人林学大校长的事迹根源,还到上海、杭州去了解中国美术教育及创作活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也到汕头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查询各方面的有关资料与文献,造访了新马两地的第一、二代画家,寻觅尚可获取的一些历史陈述。如今,《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终于诞生了!

  这本《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内容共分为8个部分,即是:新马华侨之历史背景、“侨民思想”占主导地位时期的美术(1900~1925)、“南洋思想”萌芽时期的美术(1926~1934)、“南洋美术”的酝酿时期(1925~1936)、“南洋美术”概念的确立时期(1937~1941)、“南洋美术”的黑暗时期(1942~1945)、“南洋美术”的马来亚化时期(1946~1964)、余论:略述马来西亚现代美术的兴起和发展(1900~1965)。



《大选热》 谢玉谦 1978


  弥补马华美术史研究的空白
  中国顶尖艺评家邵大箴教授对《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略》给予很高的评价:“《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略》论文,材料详实,析理清晰、公允,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弥补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对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论文反映了锺瑜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文学表达也通顺流畅,应给予积极评价。”

  《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是一本内容充实且很有收藏价值的著作,它仿佛为本地华裔画坛的记载,铸造了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的先贤画家为了国家艺术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但愿,有了《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照见先人的步伐,看清华人画家在本地画坛的定位,进而启发我们如何立足当下,引导我们走向光辉。





2 comments:

michelle eu said...

请问这本书那里可以买得到呢?博雅有吗? 谢谢

wuyahong said...

《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一书,可通过以下电邮询问:teochungyi@yahoo.com,teochungy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