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6, 2019

艺坛微尘老人 ——写已故前辈画家陈金沙



文/吴亚鸿

  “微尘”二字,让我想起滚滚红尘中,谁能置身其外?

  喜爱陈金沙老师“微尘老人”的别号,很有意思,很有感觉。在红尘中修行,每个人就像是滚滚红尘中的微尘众。

  真正认识到“微尘老人”这个称号,要从1991年说起。那年,参加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中国文化访问团,我们21天浩浩荡荡的文化之旅,获益良多。要回国时,陈金沙老师托我帮他先带回一些行李,说他自己还要到乡下去,迟些才回国。将陈老师所认购的书籍,放满我的一个行李箱,一起带回马来西亚。

  回国后,第一时间将一箱委托物件送上陈府,交予其家人。后来,有一天与陈老师见面,他马上说道,“辛苦你了!谢谢哦!”接着又问“退还的行李箱,收到了没?有查查看吗?”陈老师为何有此一问?好奇心驱使我去看看久搁一旁的行李箱,意外发现里面有“两尾泥鳅”。一幅水墨泥鳅,题款写了末学的名字和“微尘老人”的签署。就这样认识了这个谦卑优雅的称号。

  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是每个画家的理想,有个独一无二和代表性的称号更是“美”事一桩。陈金沙他老人家用了“泥鳅”作为其视觉符号,象征顽强的生命力,又以“微尘老人”点醒身处红尘中的你我,隐喻随波不逐流,要有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60年代,巴生的艺坛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园地,需要一些意志坚强、肯为艺术耕耘、努力播种的艺术工作者,陈金沙老师就是当年热心艺术的拓荒者之一。因为他的付出、他的坚持,茁壮了巴生的艺术教育,培育无数艺坛生力军。记得,当时雪州巴生的画家参与国家艺术馆的展览,不但入选者众,还频频获奖,成为亮点。也因为这样,陈金沙老师获得艺术馆馆方的肯定,赞誉为“艺术园丁”。

  在这里简介一下,画家陈金沙老师(1924—2001),祖籍福建永春,1924年5月24日出生于中国。1943年毕业于中国福建省立德化师范。后于1947年南迁,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任教美术于巴生华侨独立中学(现为滨华中学),长达30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滨华中学执教时期,曾经由校方委派到蕉赖师训学院受训。受训归来,他建议校方设立美术专用课室,让学生体验在美术室上课的氛围,这是国内华文中学的首创。滨华中学美术室也因此成了艺术家的“摇篮”,培育了不少的艺术人才。我国许多来自雪州巴生的著名画家,都是陈老师的得意门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80年代初,陈金沙老师退出杏坛。重新出发的他,除了从事大型铜版制造外,也在吉隆坡中央艺术坊经营书画艺术事业。这时期他更热衷于艺术创作和推展文艺活动,于80年代中期,成功发起组织“巴生艺术协会”,积极地推展各项有助于提高艺术文化发展的活动,发挥一股正能量,传递美的精神文化。

  在个人创作方面,他笔下的“泥鳅”,笔简意骇,挥洒自如,可谓独具一格。泥鳅这个题材,在本地画坛上,并不多见,但偏偏是陈老师的最爱。他养泥鳅,画泥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泥鳅,作为自己的写照,是自嘲也是自勉。自己出身寒微,还得力争上游,做个正人君子。”陈老师的创作思路非常清晰、明确。除了经典的泥鳅外,他也画鲤鱼、螃蟹、神仙鱼、金鱼和虾等等,都是一时之选。

  陈金沙老师是一位热心的艺术工作者,他奔驰艺坛数十载,默默耕耘,与世无争。其开阔豁达的人生观,或许可从他笔底的“泥鳅”与“微尘老人”看到答案。

  陈金沙老师用心耕耘,以爱灌溉,让我们这块艺术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巴生艺坛无处不飞花,艺术园丁陈金沙老师功不可没。

《瞬间与永恒》
缅怀陈金沙老师纪念展
地点:东禅寺佛光缘美术馆
日期:14/9~10/11/2019
时间: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周一休馆)
电话:03-3191-1533

泥鳅
你追我逐


金玉满堂


神仙鱼

快乐逍遥

鱼之乐

居高望远




No comments: